“我曾提出‘三微’理论——微生态、微循环、微生物,如果我们能把人体内的这‘三微’管理好,会减少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。”3月31日,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、安徽中微微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·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平行论坛上,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、中国医师协会创会会长殷大奎表示。
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、中国医师协会创会会长殷大奎
【资料图】
全球开启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热潮
肠道微生态有多火?全球已经开启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热潮!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江南大学校长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陈卫表示,从“人类基因组计划”到“人类微生物组计划”,肠道微生态出现了与临床医学、营养学、免疫学、食品科学、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。同时,肠道微生态也成为生命健康产业的新关注点,全球有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与肠道微生态相关的科创公司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江南大学校长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陈卫
陈卫院士将肠道菌群比喻为“打开生命健康宝库的一把新钥匙”,未来有望从肠道菌群中寻找疾病防治、膳食营养的新答案,比如为疾病筛查诊断提供新手段,为治疗临床疾病提供新靶点,为药物资源开发提供新方向,为健康食品开发提供新思路等。
将肠道微生物运用在健康食品方面,首先要保障安全。国家卫健委食品司营养处处长徐娇介绍,目前国家卫健委已经印发了《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》《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》,并不断增补新的菌种(株),立项制定《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》《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生产卫生规范》《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》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,规范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管理。
国家卫健委食品司营养处处长徐娇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认为,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,肠道微生态这个特殊产业对健康的重要性和关联度,会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
90%的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
陈卫表示,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与90%以上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,包括消化系统、代谢系统、免疫系统、神经系统等的健康。
“我们体内至少含有2公斤左右的肠道菌群,与人体组成了一个微生态,如果这个微生态失调,就会影响人体健康,比如出现肠易激综合征、炎性肠病、结肠癌、阿尔茨海默症、自闭症等。”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说。
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基因组中心主任朱宝利
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基因组中心主任朱宝利介绍,不同的健康个体微生物组基线是多维度的,是不同饮食习惯、生活环境、遗传背景和地区的不同组合,同时也是动态的,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。
马冠生(左二)、左小霞(左三)、郑力国(右三)、张成岗(右二)、胡藩(右一)参与“益生菌科技创新与人体健康”圆桌论坛。
“‘万病之源始于肠道’是有一定道理的,肠道中有中性菌、致病菌、益生菌,通常保持动态平衡,如果这个平衡被打乱,微生态被破坏,免疫力就会下降,身体就容易出问题。”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。
肠道微生态跟衰老也有关,中国微循环学会特聘专家、沪爱医疗抗衰老研究院院长郑力国认为“人老肠先老,肠老菌先老”,由于细胞的老化,肠道的屏障通透性增强,肠道微生态改变,引发慢性炎症反应,对机体、脏器造成慢性损伤,从而产生疾病,加速衰老,相反,肠道年轻,人也会年轻。
肠道微生态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
益生菌是肠道微生态的研究重点。据米内网预测,中国的益生菌市场平均每年增速约15%,预计2022年将达到接近900亿元市场规模。
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转化医学产业分会会长荫俊
“益生菌产业与市场快速扩张,但也面临挑战,政策环境与研发支撑相对滞后,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。”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转化医学产业分会会长荫俊认为。
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、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智库专家张成岗建议,益生菌行业最理想的状态是“千人千菌”“千人千方”。如果能够实现像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一样,获得整个菌群数据以后,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算出来,适配菌种,开出特征方子,实现“精准营养”,对人体产生的健康效应更好。
从企业研发的角度,新疆正生营养研究院院长、正生集团总裁胡藩认为,加强基础研究、提高制备技术水平、应用层面要更偏生活化以及做好健康管理等,都是益生菌企业需要攻克的难题。
同时,多位专家在会上提到加强科普宣传的重要性,应让更多人认识并做好肠道微生态的管理。
“万名体验官征集公益行动”启动仪式
会上,安徽中微微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倩、北京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EO赵柏闻分别发布亿而悠液体活性益生菌2.0和唐友乐新一代益生菌,并启动“万名体验官征集公益行动”,将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。
责编:李益萌
主编:邱越
校对:李欣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